「大崩壞讀書心得」修訂間的差異
Tankianting(討論 | 貢獻) |
Tankianting(討論 | 貢獻) |
||
行 69: | 行 69: | ||
砍伐森林:沉積物堆積(谷地)、雨量減少,土地肥力下降,影響居民健康。1250年,科潘城無人煙。 | 砍伐森林:沉積物堆積(谷地)、雨量減少,土地肥力下降,影響居民健康。1250年,科潘城無人煙。 | ||
== | == 北歐維京人在北大西洋的征服與殖民 == | ||
北歐是農業最晚傳入的區域。700年帆船傳入,加上農業不足於養活足夠人口,貿易劫掠興起。 | 北歐是農業最晚傳入的區域。700年帆船傳入,加上農業不足於養活足夠人口,貿易劫掠興起。 | ||
行 87: | 行 87: | ||
最後一次古代維京人統治格陵蘭有史料記錄的,是一場婚禮,據推斷之後數十年內維京人還維持社群。 | 最後一次古代維京人統治格陵蘭有史料記錄的,是一場婚禮,據推斷之後數十年內維京人還維持社群。 | ||
==其他反例,維持永續的歷史== | |||
*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小型和大型社會都可以做得到 | |||
新幾內亞高地: | |||
*由下而上:具有龐大的農業知識體系 | |||
*育林、顧及土壤肥力 | |||
*種植木麻黃 | |||
*當地社會採行直接民主制度討論村內事務 | |||
*人口控制 | |||
Tikopia島: | |||
*生存策略 | |||
**緊急食物 | |||
**捕魚管制 | |||
**永續農法 | |||
**人口控制 | |||
*同一地位共同體,酋長地位差異沒那麼分明 | |||
日本:江戶時代森林的種植以及管理,雖然也有攫取其他文明的環境資源(比如北海道原住民) | |||
海產控制、人口控制、省用森林資源、沒有畜牧傳統、沒有戰爭,土壤有來自亞洲大陸的沙塵:有利樹木再生 | |||
== 盧安達屠殺 == | == 盧安達屠殺 == |
於 2024年4月7日 (日) 16:55 的修訂
序言
農業、生態破壞、人為氣候改變、汙染物、能源耗竭等因素是威脅。
如果放任文明所處的環境毀滅,那將導致生活水準降低、社會危機和價值觀的毀滅。
人類因為不知道對環境的破壞力,所以造成崩壞。
五種問題:
- 生態環境破壞
- 氣候變化
- 強鄰威脅
- 友邦支持
- 社會應變環境變化之能力
有些研究無法在實驗室實驗(註:不光是社會科學,生態科學也是一樣),所以要用歷史比較和單一對向研究並進。
社會無法因應突然來的文明崩潰,也有「過去習慣」
環保人士如果不和大企業有接觸,無法改善現在的環境問題。
盧安達的種族屠殺衝突,根源也是環境破壞導致社會的問題。
蒙大拿
作者以蒙大拿這個地廣人稀,不適合農耕的地方,好山好水很無聊沒什麼就業機會的地方,分析生態破壞、水資源破壞、土壤汙染、鹽鹼化等等問題,以及當地觀光業發展,成為有錢人的莊園大本營的現象,地方人士對問題改善的不一進行評論。
水壩老舊維護、地下水減少、林火問題
一個人是否會危害生態,和一個人的知識背景有關。
成功企業的兩種花費:1.必要開銷、2.道德責任開銷。
復活節島
被認為是高度孤立的文明,有許多未完成的石雕,島上沒有大型樹木。
動物蛋白質少(不利漁產,漁產也耗竭),多數靠甘蔗汁維生,導致齲齒頻繁
集約農業、石塊覆蓋農法、風大所以有類似澎湖農田的石牆。
玻里尼西亞人移居會觀察海鳥的移動推論是否在看不到的地方有島嶼,然後乘船攜帶動植物移居。
各邦有合作現象,社會有分化現象。攜帶的動物只有雞。
後來因為開墾導致土壤流失,以及人口增長導致糧食需求大增。在船上的老鼠也是破壞動植物生態的其中一因。
復活節島後來衍生為原有宗教改變,戰爭不斷,同類相食(如習語:「你媽的肉塞在我牙縫裡」),以及生態破壞,並且也有穴居的情況。
其他兩座東太平洋島嶼
生態也類似復活節島,森林破壞、老鼠入侵,以及森林缺乏導致無法使用船隻貿易,導致物資缺乏區域的偏僻孤島居民的滅亡。
北美原住民文明消失
北美原住民試過許多種的在少雨區的耕作方法,但久經考驗的只有一種:自給自足之持續經濟。各種水利資源的用法都有其面對的挑戰。
北美古代文明有中心城市和衛星城鎮。
因為氣候乾旱、貿易結構瓦解、人口增加環境破壞、資源耗竭、貿易結構瓦解、人相食而瓦解,剩下來的逃到其他民族的地區,被外族同化。
瑪雅文明的衰退
石灰岩地形。
農業限制:蛋白質太少、農業集約程度不高、沒有獸力馱運和輪子,連金屬工具也沒有。
許多文明是外來引入。
最早碑文於36BC。
砍伐森林:沉積物堆積(谷地)、雨量減少,土地肥力下降,影響居民健康。1250年,科潘城無人煙。
北歐維京人在北大西洋的征服與殖民
北歐是農業最晚傳入的區域。700年帆船傳入,加上農業不足於養活足夠人口,貿易劫掠興起。
維京人在東歐、西歐、不列顛、愛爾蘭等地建立殖民地,後來接受基督教,也傳入原來北歐。
殖民地後來隨著當地人的反攻,以及北歐當地統治者轉而不用對外劫掠的政策,而消失。部分維京人與當地人同化(比如法國諾曼人)。
而維京人也跨過北大西洋進行殖民,比如:冰島、格陵蘭、紐芬蘭島、以及法羅群島等等。
離北歐比較近的島,貿易比較方便,還能保存下來。
冰島因為當地居民在濫墾資源之後發現資源耗竭問題,後來便採取節制的政策。
紐芬蘭因為當地印第安人勢力龐大難以在此殖民,加上距離其他地區遙遠,所以後來據點棄守。
格陵蘭為何滅團的原因,包含不願和外族保有友好關係,以及不願從外族學得求生存的經驗和改變文化習慣適應環境,加以文化保守,還有格陵蘭象牙不值錢,貿易成本高企等等。
最後一次古代維京人統治格陵蘭有史料記錄的,是一場婚禮,據推斷之後數十年內維京人還維持社群。
其他反例,維持永續的歷史
- 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小型和大型社會都可以做得到
新幾內亞高地:
- 由下而上:具有龐大的農業知識體系
- 育林、顧及土壤肥力
- 種植木麻黃
- 當地社會採行直接民主制度討論村內事務
- 人口控制
Tikopia島:
- 生存策略
- 緊急食物
- 捕魚管制
- 永續農法
- 人口控制
- 同一地位共同體,酋長地位差異沒那麼分明
日本:江戶時代森林的種植以及管理,雖然也有攫取其他文明的環境資源(比如北海道原住民)
海產控制、人口控制、省用森林資源、沒有畜牧傳統、沒有戰爭,土壤有來自亞洲大陸的沙塵:有利樹木再生
盧安達屠殺
歷史已久的族群仇恨(包含殖民者的分化和差別待遇)除了是屠殺的原因外,也涉及當地人口上升,濫墾問題。另外還有人均農地過少,以及農地分配不均的問題。連幾乎為單一族群的行政區域也有屠殺。
當代中國
為什麼社會崩壞
- 未能預見問題
- 外來種入侵、不知道土壤的流失、文字記錄闕如、不當類比過去案例
- 未能察覺問題所在:漸次改變令人難以察覺
- 沒能想辦法解決:
- 公有地悲劇、個人經濟學上的理性行為對社會不是理性,解決方法:
- 管制力量
- 產權私有化
- 意識到保護公有環境
- 民國初期軍閥的坐寇和流寇比起來,坐寇比較不會竭澤而漁。
- 當權者利益和他人利益衝突:要有統治階級也蒙受行動後果才行。
- 非理性行為,不願意配合環境情勢改變傳統等。
- 不想解決:否認、非理性癲狂、groupthink、顧不得未來問題
- 公有地悲劇、個人經濟學上的理性行為對社會不是理性,解決方法:
- 沒能成功解決
- 過於困難
- 代價太大
- 為時已晚
- 努力太少
- 不適宜農耕的地方無法建立長久的農業社會
大企業和環境
國際石油大企業因為管理策略以及外在環境的不同,對開採地點的環保投入心力。另外也說明為何金屬礦業為何無力維護環境。
- 礦業投資難以符合預期收益
- 法規不彰
- 投報低,廢器物多
- 慢性汙染事件
- 難以轉嫁消費者
- 難以支付環境清理費用
- 供應鏈長不易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