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筆記
於 2023年3月21日 (二) 01:27 由 Tankianting(討論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 題名: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 作者:Greg Lukianoff & Jonathan Haidt
- 英文書名: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How Good Intentions and Bad Ideas Are Setting Up a Generation for Failure
- 中譯:ISBN 9789863447351
---
這從序言可以探討,這是作者認爲「現在的年輕一代的人,因爲受到過度保護,導致難以容得下異己,並且容易得到精神疾病」的論述。
雖然青少年的心理耐受下降,不一定是培養過程過度直升機似的照顧,或是溫室花朵所致,也可能和現今的生活步調與科技發展,導致資訊流通的速率變化等等有關,但就像2023年3月聽聞的「嬰兒吃花生可降低過敏比例」的外國新聞一樣,年輕時候吃比較多苦的人,或許更能耐住未來那些永遠免不了的痛苦和不安。
3/21
序言講到,這裏的 coodle 不是指特意寵愛,而且青年也普遍爲網路文化、學業競爭、財務職業等問題困擾,但是過度的給人精神保護(比如對於某些不滿意的意識形態,以「精神不安全」的方式抵制教學演講提及),導致容忍能力下降,恐懼過度放大。青年憂鬱、焦慮、自殺率等心理問題上升。
應該培養的價值觀:
- 追求挑戰
- 擺脫認知偏誤
- 寬宏看待他人
為了保護學生情緒不要被 trigger 負面情緒,對學術自由會有不利影響。
錯誤的教導
- 誇大自己的憤怒
- 二元對立(註:非黑即白)
- 放大最先產生的情緒
過度保護孩子於過敏原,導致更容易過敏(衛生假說),如果一直避免心理的風險因子,心理也無法及早應對,從而未來不容易承擔負面風險。
這種是需要鍛鍊、挑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