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語言學概論Ch11/第二外語習得
於 2022年6月5日 (日) 22:35 由 Tankianting(討論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建立內容為「{{Nav|語言學}} 語言環境區分ESL和EFL教學。 ==11.2第二語言學習的理論== *生成文法 ** 通用語法+語言專特的參數 *** 語言使用…」的新頁面)
語言環境區分ESL和EFL教學。
11.2第二語言學習的理論
- 生成文法
- 通用語法+語言專特的參數
- 語言使用的歸納
- 通用語法是否影響語言學習?
- 支持:通用語法的內化規律,會應用到第二語言習得,比如說語音規律,而形成不同的腔調。
- 反對:
- 成功度不同
- 學習時機不同,語言石化現象
- 語言環境不同
- 中庸:
- 語言有無標記和有標記。
- 華語和臺語都有 [p]、[t]、[k](無標記)
- 但入聲、捲舌屬於有標記,需要另外學習。
- 通用語法+語言專特的參數
- (語言特色)對比分析 vs (學生)錯誤分析
- 學會規則不代表就能內化
- 母語規則的轉移
- 語言移轉 (language transfer)
- 輸入假設
- 輸入語言很重要,註:假設小學生直接放在韓國,沒有一些先備知識,也難以達到學韓文的效果。
- 互動假設
- 講師和學者的語言互動佔據重要的角色
- 輸出假設
- 重點在成果表示
臺灣的英語教學
文法翻譯法 (1945-1955)
- 對譯練習,沒有口語溝通概念
聽講教學法 (1955-1998)
- 結構主義和行爲主義心理學
- 先背單字+文法架構->了解構句
- 六特色
- 模仿背誦
- 單元與複習再前進
- 不用詳細解釋文法
- 使用教具
- 要指正學生錯誤
- 不太重視課文內容的美感
課本架構
- 單詞
- 句型練習
- 會話
- 課文
- 練習
=影響迄今
- 習用已久
- 已經定型:應試教育比較適合,能夠提高分數、和漢人古代教育相似
- 難以流利表達口語和撰寫文章
溝通教學法(1998-)
- 「懂語言要擁有語法能力」
- 真實的語言環境
- 「重視內容」,以口語溝通爲中心
- 不易真實傳授
- 類似愛爾蘭語學校的概念
- 缺點
- 應試壓力
- 時間不足
- 流利溝通的師資有限
- 聽說讀寫能力下降
影響臺灣學生學英語的其他音素
- 學習因素
- 態度、動機
- 學習策略
- 應用策略
- 學習、應用語言的途徑
- 產出策略
- 使用語詞的原則等等
- 內向型和外向型的人格影響學習
- 應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