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筆記

出自Tan Kian-ting的維基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5/23之前

主要論述到以前使用者的剩餘會用來更好化系統,但是後來變調,並主張這種發展也會影響民主政治的運作。

並且使用者是商品這種情況,作者也否定這種說法。

這邊有講到新自由主義和現在社會的個人化以及個人主義,和這個現象是有關聯的。

5/23

  • 第三章

「那些除了能提升服務品質,還具有其他用途的行爲數據,就構成了所謂的剩餘。」

2002 是監控資本主義紮根的分水嶺。

因為利益的驅動,AdWords 從不被重視到投以關注。註:這或許也暗示之後軟體業的高峯的基石也說不定。

AdWords 就有點像是 GMail 的廣告,比如說補習班廣告,投放「研究所或是臺大電機所」這些關鍵字,就能夠讓使用者在搜尋這些關鍵字的時候,出現這些補習班廣告。

行爲剩餘的概念,我覺得還是需要明確定義會比較好。

監控資本主義的手段,後來就變成追蹤器與廣告等等的方式。

科學家的攫取行爲剩餘也是其控訴的點。

重視:點擊率、品質分數(判斷廣告價格)

投資人的施壓也是促成這種做法的原因。

web bug(網路臭蟲,類似用 1x1 的畫像監控使用者是否載入網頁)/ cookies

cookies 引起個資重視人士在1990s中期的擔憂。

福特:推翻生產方式,Google 對抽取手法改革。

監控資本主義的第一條經濟指令:資訊抽取指令,原物料的供給必須無限擴張,形成行爲剩餘的抽取上導致的規模經濟。

作者認爲福特發明大量生產,可以讓資本主義互惠,反而Google發明破壞互惠互利的關係。但是這點,其實大量生產還是會導致環境破壞等不良的後果。

以廣告利益導向,所以抽取行爲者數據。使用者已經是達成他人目的的手段。

對於這種手法,Google 內部保持著低調不願公開的態度。

監控資本主義侵犯使用者決定權,也不是歷史的必要發展。

後來就是 Facebook,用行爲剩餘來滿足需求,甚至能夠創造需求。

Google 比較像是藉由發展搜尋引擎,來持續訓練不斷進化的 AI 能力。

販售的不是個資,而是對個人未來行爲的預測。

7/3

  • 第四章

三大心理發明,是虛構產品,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人類變勞力、自然變不動產、交易變金錢,形成大爆炸。

我們的意識形態和實際操作,都有利於市場。

剝奪式累積用非常低成本釋出一系列資產,超額累積資本能掌握這組資產,立即將這些資產轉化爲有利可圖的手段。

網路追蹤器、智慧家電感應器的成本很低,能捕捉人類行爲。

第四大虛構發明是人類行爲。而我們對資源剝奪卻知道甚少。

三大原因:

  • 企業控制
  • 新自由主義等政策
  • 保護監控資本主義的防護網

Google 特殊股權結構導致創辦人擁有高度的決定權。

網路世界是沒有高度法律控制的天地。

主張政府不插手干預,是導致監控資本主義的原因之一。

要保護經濟利益,最有效的方式是限制民主。

商業社群抵抗監管,包裝爲「保護民主」。還有對極權主義的恐懼。

對第一修正法案的解讀,保障他們的控制演算法權。但是網路中立法案使得網路公司不用為平臺言論負責。

鑑於911的事故,情報組織權力擴張,也和網路公司合作。

對遊說團體、學術機構的影響力,導致Google的監控資本主義發展更少受到監督。

7/5

  • 第五章

主要講 Google 如何使用入侵或是追蹤使用者甚至是非使用者的行爲,就算引發抗議,但是許多人因此麻木,有時後會妥協採取新的策略。

7/10

除了Google以外,微軟和作業系統以及Facebook,甚至ISP於輕看使用者隱私的情況下,進行資料取得分析。

有些策略看起來是和社會的妥協,但也讓其侵犯隱私的情況越來越難以察覺。

在漫長的訴訟和行政對峙中,以及橫柴入竈的蠻幹下,常常民衆會因此習慣。

而且隱私權會成爲窮人更難以掌握的東西。

7/11

  • 第六章

征服模式:侵略非罪化、聲明佔有領地、創立城鎮讓佔領行爲制度化。

「所有人類文明都是建立於聲明之上。」(見當代語言學概論Ch6/語用學和言談分析#語言行爲理論 (speech act theory))而聲明具有侵略性。

Google的聲明是監控資本主義的基礎。

社會之學習分化

  • 誰知道?-知識的分配
  • 誰決定?-權力
  • 誰來決定由誰決定?-權力起因的力量

自動化後:

  • 科技精英和機器知道
  • 市場形態和模型決定
  • 股東價值最大化的金融資本是權力起因的力量

工作兩極化:中層人力萎縮

學習分化就像工業化時候的分工價值觀。其實有另一部文本:一部是表面的內容,另一部是給監控資本家使用的,從第一部文本的抽取(廣告個資判別資訊)

人工智慧的渴求,甚至導致挖角到沒有足夠人才參與教學人工智慧。

若是這種調整個體的方向發展,會和民主強調個體的自主性背道而馳。

  • 第七章

保證成果:比如說保險可以藉由車載機監控和聯網來分析保費收取。

人類像被遙感設備監控的動物,而且設備很多樣。

在一切確定性之下,就沒有契約(contract),只有 uncontract(失契約)。

發展是必然的想法下,不容許質疑的聲音。宛如現代烏托邦主義一樣。

最後提到智慧城市的爭議。

7/12

  • 第八章

"Render" 有轉換,也有交出的意思。

監控資本主義利用智慧家電這廣大市場,來取得更多的生活資料。甚至不授權監控就會降級或是部分功能無法正常使用。

其中也有資安問題需要顧慮,另外地點定位的功能,事實上結合其他資訊,還是能夠至少一定程度上識別用戶。

醫療app或是相關的設施,也有隱私的問題。

7/17-18

  • 第九章

從智慧電視的監控問題,以及智慧玩具的錄音,作者轉到情緒辨識的技術,使得電腦能夠知道人類反映的情形下,知道人類的情緒。

另外 SNS 使用者的 profile 不如發文內容更能反映使用者的真正自我心理,甚至一些語言的用法、照片濾鏡的設定參數也可以被拿來辨識。

也提到資訊戰引導風向和劍橋分析操控選舉的爭議。

「個人如果不能理解自己的經驗,就不算活著。」

個人想法:會不會未來能夠由 AI 製造出一個發文風格相若的人,模仿部分的靈魂功能?這樣世界又會遭受什麼衝擊?

7/25-26

  • 第十章

行爲制約與誘導導致使用者行爲趨勢的變化。

「如果您真的很想要知道因果關係,那就要進行測試,而如果你持續進行測試,就能持續改變系統。」

情緒是會傳染的。

同理心是危險的力量,讓人感到別人的快樂和苦痛。

情緒傳染研究揭示學術倫理的問題,但是臉書的力量大到這種實驗可以地下化。

這樣影響集體情緒,可能會讓人喪失自我調節的能力,而這是「自主」所必須?

Pokemon Go 的擴充實境,也導致影響住戶安寧的問題。也大規模影響人類行爲,並且可以蒐集人類的足跡,而且和商家合作,取得利益。

行爲修正的成長及精細發展被當做擴張政治權力的手段,也侵害民權。

  • 第十一章

鶚蘭:不自由的意志就不能稱作意志。

承諾預測未來,行使意志朝著目標前進是主張擁有未來式的方式。(註:雖然未來的目標不一定是心想事成,但是需要貫徹意志)

「許下承諾和遵守承諾的行為者必須擁有意志和自由」

基本權利是受歷史脈絡影響,當未來式權力被危害,就要有未來式權利。契約來自共同的共識,是來自兩者的意志。

8/8-9

契約不可能明寫,現實是複雜的。需要雙方共同合作才能達到目標。

失契約會讓一切自動化,失去人與人協調與斡旋的可能。

8/16

十六種原因提到監控資本資本主義的崛起的原因。

工業資本主義的機制攫取地球資源,監控資本主義對人性造成威脅。

9/11-12

第十二章講極權主義和監控資本主義的不同。

第十三章其中提到中國利用社會信用等方式監控,和監控資本主義冀望利用科技解決問題的方式相似。民主國家的政府也和監控公司合作,監控網路。

第十四章講到高科技控制機器運作,也控制操作的人的運作,讓人更像機器互動一樣。

第十五章講到行爲的監控實驗,以及對人際互動的調查,還有想要預測人類行爲卻忽略個體差異性的態度。

第十六章開頭陳述社羣網站對人的戒斷性,我和他人彼此為「物件」的觀點,社羣軟體與成癮、以及青少年受到他人影響的情形。

若是有電視讓人知道外來世界,社會比較的強度和負面程度上升。網路也是一樣,讓人的比較心更強烈。

第十七章講到人類在數位潮流下仍需要有維護心理健康等的避難所,現在歐洲的數位內容相關法律(類似臺灣的數位中介法草案)做到這點,但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第十八章結語講到現在監控資本資本主義的全知化影響市場運作,最後援引歐威爾的評論,希望大家都有道德勇氣,擊退監控資本主義。